持续整改系列之2 院感篇

2025-04-07


持续整改系列之2

院感篇

引言:以评促建,筑牢院感防线

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质量的核心支柱,更是医院等级评审的重点环节。XX医院2024年医院等级评审三甲复评准备过程中,针对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改进需求,5月-8月本公司项目部邀请省级著名院感评审专家XX老师到该院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公司项目部多位内审员根据专家指导意见进行多轮督导和培训,持续整改后的效果如下:

一、第一轮指导:全面梳理问题

2024年我司邀请省级著名院感评审专家XX老师,在项目部内审员冯老师、孙老师、甘老师的陪同下,对该院院感科手术室、妇产科门诊手术室超声介入室发热肠道门诊胃肠镜、纤支镜室污水处理站、介入室现场和资料进行查看和指导。具体指导内容如下:

(一)科室共性问题

1、院感培训计划未涉及科室全体工作人员。

2、院感质控会议记录内涵质量差,只通报了所做的工作,且内容“完美”,问题全是“无”。对院感数据统计分析、科室自查存在的院感缺陷、院感科督查反馈均没有体现出持续整改。

3、各个科室的现场布局均不同程度存在院感流程不符合标准的问题,建议从制度、流程方面进行规范。

4、各科室未建立与本科实际相符的院感二级制度、流程、应急预案或建立的制度、流程、应急预案不全。

(二)各科室存在问题

1、院感科

1)补院感委员会会议纪要,会议决议的执行需有支持材料。

2)所有制度需有抬头:制定人、审核人、制定日期、审核日期、实施日期。

3)缺持续改进案例,建议根据日常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确定改进案例,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分析。

2、手术室

1)现场

1洗手池:需配备时钟、外科洗手流程图、擦手巾;手触式洗手液更换为脚踏式。

2洁具处理:无拖布浸泡时间规定,浸泡桶无标识,无拖把消毒记录,院感科和手术室共同制定洁具清洗消毒制度,建立洁具消毒登记本,登记本上需记录消毒液配置时间和浸泡起止时间,并对保洁人员进行培训。

3因手术室腔镜转运流程逆向,需至少配置两台转运车,消毒后的腔镜在进入手术室前需更换到手术间内的转运车上。

2)资料

1院感小组会议记录:不能全部写无问题,建议写院科两级检查发现的问题、监测指标(如手卫生、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措施依从性、感控指标等),以及指标的同比和环比,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2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消毒制度不能替代隔离制度,隔离制度需单独制定;制度需结合科室实际情况

3手术器械管理规定:手术器械清洗消毒不能由手术室护士完成,需由消毒供应室人员执行,或手术室护士到消毒供应室培训学习,考核合格后授权。

3、ICU

1)建立引流瓶清洗消毒制度。

2)洁具清洗消毒:浸泡桶需增加刻度;建立洁具消毒登记本,登记本上需记录消毒液配置时间和浸泡起止时间,并对保洁人员培训。

3)置管时需最大面积铺巾。

4)需核实插管和置管操作人员是否经过培训和授权。

5)院感小组会议记录:月会议记录不能全部无问题体现,需记录院科两级检查发现的问题、漏报率、三管监测指标等,对存在的问题和异常指标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4、妇科门诊手术室(清宫室)

1)门诊手术室按住院手术室管理,入口放凳子、鞋架、洗手衣。

2)无菌物品不能放手术室外,需放手术间内。

3)建立医废管理制度,制度需与科室实情相符:手术室内的医疗废物放转运箱,再转运至妇产科医废暂存点。

4)建立手术器械管理制度:使用后的手术器械放整理箱,再转运至消毒供应室,并培训保洁人员。

5、超声介入室

1建议将患者等候区设在介入室外,目前的等候区改为患者更衣区。

2)布帘容易积灰,污染环境,限制区的布帘需改为推拉门。

3)建立医废管理制度:介入室内的医疗废物放转运箱,再转运至医废暂存点,并对保洁人员培训。

4)锐器桶已满3/4,未及时更换;锐器桶不能重复使用,建议可更换为套黄色垃圾袋的纸箱,节约成本。

5)废弃的压脉带放感染性医疗废物桶。

6)浸泡标本的甲醛使用矿泉水瓶盛装,且无标识,存在安全隐患,需放入标本柜存放,并标识清楚。

7)耗材的外包装不能进入手术室,进入手术的耗材需拆除到最小包装。

8)硒鼓不能堆放在手术间地上,需入柜或放办公室。

9)洗手池:需配备时钟;手触式洗手液需更换为脚踏式;备干手毛巾。

6、发热、肠道门诊

1)发热门诊不规范(前置要求)无留观室,建议可将医生诊室腾出一间作为留观室。

2)无肠道门诊:建议将发热患者等候区改为肠道门诊,设独立的治疗室、留观室、厕所;建议将发热门诊分诊处改为肠道门诊治疗室。

3)肠道门诊前端设预检分诊点。

7、胃肠镜室、纤支镜室

1)因胃肠镜室和纤支镜室处于同一区域且无物理隔断,存在气溶胶传播可能,不符合院感流程,建议:中间增加门进行隔断,如果不能,则至少需将胃肠镜室和纤支镜室的入口及等候区分开,做好宣教,保证患者不能穿行。

2)空气中气溶胶多,不建议将医生办公室设在检查区域,建议设置在端头。

3)建立感染监测登记表,登记感染情况。

4)建立侵入性操作检查表,监测侵入性操作是否规范。

5)访谈干燥巾什么时候更换,回答不正确,应是潮湿即更换。

8、污水处理站

1)根据《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确定余氯执行量。

2)建立余氯登记本,一天记录两次。

3)操作人员需经过环保部门培训,或者经第三方培训,考核合格后医院授权。

4)院感科需对工人防护、职业暴露、院感流程等方面进行培训与监督;总务科负责对工人的行政管理、机器设备是否按规范操作等方面进行监管。

9、介入室

1)现场

1)医务人员和病人通道均为同一通道,中间无物理隔断,不符合院感流程要求,建议:“医生通道”和“病人通道”的标识取消。

2)入口处不属于限制区,办公室不属于缓冲区,“限制区”和“缓冲区”标识需取消。

3)限制区入口处如下图蓝色箭头所示,增加“医务人员入口”标识。

4)已使用的手术衣不能放洗手区通道,建议入整理箱后放入口处,整理箱定期消毒。

5)外科洗手池

外科洗手流程图需更换为2019年版流程图。

时钟已损坏,需更换或维修。

洗手液不能采用手触式,需改为非接触式或脚踏式。

需备干手毛巾。

建立干手毛巾交接记录。

洗手区域不能有清洁球和普通擦手毛巾。

6)铅衣存放区与洗手区位置设置相反,建议:

调换两个区域位置;

目前如果不好更换位置的情况下,需规范流程,消毒后的铅衣悬挂“已消毒”标识。

7)感染性织物用橘色垃圾袋,科室未查见橘色垃圾袋。

8)黄色垃圾袋需入柜存放。

2)资料

1介入室无医废暂存间,需建立与符合科室实情的医废管理制度,医废垃圾桶装满3/4电话通知保洁员清理,并需建立医废交接记录。

2设备外罩需定期消毒,建立消毒记录表。

3建立接台手术管理制度,需将传染病人安排到最后手术。

4科室感染管理制度未结合科室实际,所有制度需结合医院及科室实际制定,写明科室名称、制定日期、审核日期、实施日期、制定人、审核人。

5紫外线消毒登记表:备注消毒区域。

6院感小组会议记录

摘抄院感简报中跟本科室相关的问题,进行同比、环比,分析异常数据。

建立科室自查表,监测侵入性操作是否规范。

建立登记表,登记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情况。

本次院感专家通过资料查看、实地指导等方式,对目前医院等级评审工作提出了64条问题及不足,要求医院对上述问题于2024年6月20日前完成整改,后续公司内审员将对整改成效进行动态追踪,见附件1(院感管理问题整改追踪表)。

二、第二轮督导:整改初见成效

针对院感评审专家指出的问题,本公司内审员冯老师、甘老师于2024年7月1日对整改情况进行了现场督导,发现以下问题尚未整改

(一)科室共性问题

1、院感培训计划未涉及科室全体工作人员。

2、院感质控会议记录内涵质量差,只通报了所做的工作,且内容“完美”,问题全是“无”。对院感数据统计分析、科室自查存在的院感缺陷、院感科督查反馈均没有体现出持续整改。

3、各个科室的现场布局均不同程度存在院感流程不符合标准的问题,建议从制度、流程方面进行规范。

4、各科室未建立与本科实际相符的院感二级制度、流程、应急预案或建立的制度、流程、应急预案不全。

(二)各科室存在问题

1、院感科

1)缺持续改进案例,建议根据日常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确定改进案例,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分析。

2、手术室

1)现场:因手术室腔镜转运流程逆向,需至少配置两台转运车,消毒后的腔镜在进入手术室前需更换到手术间内的转运车上。

2)资料:院感小组会议记录:不能全部写无问题,建议写院科两级检查发现的问题、监测指标(如手卫生、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措施依从性、感控指标等),以及指标的同比和环比,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3、ICU

1)洁具清洗消毒:浸泡桶需增加刻度;建立洁具消毒登记本,登记本上需记录消毒液配置时间和浸泡起止时间,并对保洁人员培训。

2)院感小组会议记录:月会议记录不能全部无问题体现,需记录院科两级检查发现的问题、漏报率、三管监测指标等,对存在的问题和异常指标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4、超声介入室

1建议将患者等候区设在介入室外,目前的等候区改为患者更衣区。

2)布帘容易积灰,污染环境,限制区的布帘需改为推拉门。

3)建立医废管理制度:介入室内的医疗废物放转运箱,再转运至医废暂存点,并对保洁人员培训。

4)锐器桶已满3/4,未及时更换;锐器桶不能重复使用,建议可更换为套黄色垃圾袋的纸箱,节约成本。

5)浸泡标本的甲醛使用矿泉水瓶盛装,且无标识,存在安全隐患,需放入标本柜存放,并标识清楚。

5、发热、肠道门诊

1)发热门诊不规范(前置要求)无留观室,建议可将医生诊室腾出一间作为留观室。

2)无肠道门诊:建议将发热患者等候区改为肠道门诊,设独立的治疗室、留观室、厕所;建议将发热门诊分诊处改为肠道门诊治疗室。

3)肠道门诊前端设预检分诊点。

6、胃肠镜室、纤支镜室

1)因胃肠镜室和纤支镜室处于同一区域且无物理隔断,存在气溶胶传播可能,不符合院感流程,建议:中间增加门进行隔断,如果不能,则至少需将胃肠镜室和纤支镜室的入口及等候区分开,做好宣教,保证患者不能穿行。

2)空气中气溶胶多,不建议将医生办公室设在检查区域,建议设置在端头。

7、污水处理站

1)操作人员需经过环保部门培训,或者经第三方培训,考核合格后医院授权。

2)院感科需对工人防护、职业暴露、院感流程等方面进行培训与监督;总务科负责对工人的行政管理、机器设备是否按规范操作等方面进行监管。

8、介入室

1)资料

1介入室无医废暂存间,需建立与符合科室实情的医废管理制度,医废垃圾桶装满3/4电话通知保洁员清理,并需建立医废交接记录。

2设备外罩需定期消毒,建立消毒记录表。

3建立接台手术管理制度,需将传染病人安排到最后手术。

4)院感小组会议记录

摘抄院感简报中跟本科室相关的问题,进行同比、环比,分析异常数据。

建立科室自查表,监测侵入性操作是否规范。

建立登记表,登记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情况。

本次为期一天的督导发现已整改37条问题,整改率为57.8%。尚有27条问题未整改,公司项目部针对这27条问题进一步提出了整改意见,并和科室确认整改期限。

三、第三轮督导:持续推进优化

针对第二轮督导未整改的问题,本公司甘老师、王老师于2024年7月24号再次对现场进行督导,发现以下问题仍未整改

(一)科室共性问题

1、院感培训计划未涉及科室全体工作人员。

2、院感质控会议记录内涵质量差,只通报了所做的工作,且内容“完美”,问题全是“无”。对院感数据统计分析、科室自查存在的院感缺陷、院感科督查反馈均没有体现出持续整改。

(二)各科室存在问题

1、超声介入室

1建立医废管理制度:介入室内的医疗废物放转运箱,再转运至医废暂存点,并对保洁人员培训。

2)锐器桶已满3/4,未及时更换;锐器桶不能重复使用,建议可更换为套黄色垃圾袋的纸箱,节约成本。

2、发热、肠道门诊

1)发热门诊不规范(前置要求)无留观室,建议可将医生诊室腾出一间作为留观室。

2)无肠道门诊:建议将发热患者等候区改为肠道门诊,设独立的治疗室、留观室、厕所;建议将发热门诊分诊处改为肠道门诊治疗室。

3)肠道门诊前端设预检分诊点。

3、胃肠镜室、纤支镜室

1)因胃肠镜室和纤支镜室处于同一区域且无物理隔断,存在气溶胶传播可能,不符合院感流程,建议:中间增加门进行隔断,如果不能,则至少需将胃肠镜室和纤支镜室的入口及等候区分开,做好宣教,保证患者不能穿行。

2)空气中气溶胶多,不建议将医生办公室设在检查区域,建议设置在端头。

本次为期一天的督导发现已整改18条问题,整改率为85.9%。尚有9条问题未整改,公司项目部针对这9条问题进一步提出了整改意见,并和科室确认整改期限。

四、第四轮督导:整改接近完成

2024年8月18号冯老师针对前两轮督导未整改的问题对医院再次进行现场督导,发现以下问题尚未整改完善

(一)各科室存在问题

1、超声介入室

锐器桶已满3/4,未及时更换;锐器桶不能重复使用,建议可更换为套黄色垃圾袋的纸箱,节约成本。

2、胃肠镜室、纤支镜室

因胃肠镜室和纤支镜室处于同一区域且无物理隔断,存在气溶胶传播可能,不符合院感流程,建议:中间增加门进行隔断,如果不能,则至少需将胃肠镜室和纤支镜室的入口及等候区分开,做好宣教,保证患者不能穿行。

本次督导发现已整改7条问题,整改率为96.9%。尚有2条问题未完全整改。督导组要求医院在等级评审三甲复评前完成最后整改,并确保所有措施落实到位。

五、医院等级评审三甲复评反馈与总结

2024年8月,医院等级评审三甲复评现场评审中专家组针对医院提出35条问题,其中院感组1条问题,具体如下:

部分临床医师缺乏参与院感管理的主动性,对院感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不足,不能适应医院发展的要求,建议:医院按照感控分级管理的要求,采用更加严格的奖惩措施,提高医师群体对感控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临床医师的感染防控能力。提升医生对常见医院感染(如手术部位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的判定原则、预防控制措施的知晓率。

经过四轮系统化的指导与督导,医院对我司提出的问题整改率达到96.9%,标志着院感管理体系实现了质的飞跃。通过建立标准化流程、完善监测机制、强化培训考核等措施,医院构建了更加科学、规范的院感防控体系。这一系统性提升不仅为医院等级评审三甲复评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医院感染管理的长效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结语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提升是一项需要持续改进的系统工程。XX医院通过引入专家指导、实施多轮督导和建立整改闭环,在感染防控标准化建设、流程优化和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医院将继续以患者安全为核心,进一步完善院感监测预警机制,推动感染管理向精细化、标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为医疗质量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附件:xx医院院感管理问题整改追踪表截图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