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4:医疗质控数据采集1

2025-09-12

专家访谈4:医疗质控数据采集1


前言:新版《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5年版)》已正式发布,各大医院的管理者们正加紧研读、积极应对新变化。在本次修订中,监测数据的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现场检查”环节的取消,医疗质控指标的常态化采集与信息化的数据驱动,已成为等级评审的核心基础与“真实声音”。掌握不了数据,就难以实现持续改进;理解不透采集方法,极易在评审中陷入被动。

  为帮助医院管理者系统把握新标准下医疗质量数据监测的要点与方法,近日我们特邀医院管理专家李老师,围绕“监测数据——医疗质控数据的采集”这一关键议题进行深入解读,助力医院筑牢数据根基、稳健迈向评审新征程。


  小编:李老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2025版)与2022版相比,总体上有哪些重要变化?

  李老师:2025版评审标准在结构和导向上都有显著优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结构更精简。新版将原来的三部分(前置要求、监测指标和现场检查)调整为两部分,正式取消了“现场检查”环节,全面强化“前置要求+监测指标”的评审框架。

  二是更强调数据驱动。新标准进一步突出日常监测和客观数据的作用,明确数据采信原则与符合程度判定依据,强调依托国家和省级医疗质量数据平台,推动医院实现持续质量改进。

  三是明确评审周期与延期机制。虽然两版均以4年为一个评审周期,但2025版明确规定若医院违反前置条件,将面临延期1年评审的处理,进一步强化前置要求的约束力。

  小编:在新标准更加倚重数据监测的背景下,医院应如何科学、高效地采集医疗质控指标?

  李老师:数据采集是等级评审工作的核心基础,尤其在2025版强调“数据驱动的持续改进”背景下,医院必须系统建立一套常态化、信息化、闭环式的数据采集与管理机制。我们建议从以下四个原则出发,构建医疗质控数据采集体系:

1. 源头采集,自动生成

  应最大限度减少人工填报和二次录入,数据须直接从业务信息系统(如HIS、EMR、LIS、PACS、手麻系统、病案系统等)自动提取,确保数据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实时性。

2. 统一标准,规范定义

  所有指标的定义、计算公式、排除规则和采集口径,必须严格遵循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及相关技术规范,保障数据的标准化和可比性,避免因理解偏差导致数据失真。

3. 常态化监测,动态分析

  数据采集应融入日常管理流程,建立按日、周、月、季、年生成的常态化监测机制。通过动态趋势分析,及时发现质量缺陷和风险信号,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4. 闭环管理,持续改进(PDCA)

  数据采集的最终目标在于改进医疗质量。应形成“监测-分析-反馈-干预-再评估”的闭环管理流程,将数据结果切实应用于临床和管理层面的持续改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质控提升。

  小编:谢谢李老师。


  从新版标准变化解读医疗质控数据采集:迈向自动化、常态化与闭环管理。

  成都林雪林医院管理咨询策划有限公司专注于等级评审全流程服务,尤其在数据治理与质控平台建设方面具备深厚经验。我们可协助医院建立符合新标准要求的信息化采集体系,实现从“被动准备”到“主动管理”的转变,助力医院顺利通过评审并实现医疗质量持续提升。



分享